斯坦福大學遺傳學系主席也來杭州創業了!
2017-05-27 00:00:0011152
對,你沒看錯!落戶在杭州濱江的星邁科技,是硅谷高科技公司SensOmics在中國的總部,公司創始人Michael Snyder教授,還是斯坦福大學遺傳學系主席。除了他,這個團隊還有一串的牛逼世界級專家……據說,這個公司還懷揣著一個世界級的牛逼使命:要將當前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融入于基因組大數據的解讀和分析之中從而為精準醫學與精準健康提供一個定量化與規范化的框架。更加牛逼的是!這個項目是由杭州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下屬的杭州硅谷孵化器搭橋牽線引入。此為硅谷孵化器引進系列之二。
2017年5月17日,由SensOmics(星邁科技)主辦的精準醫學高端研討會在位于公司所在地杭州市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亞科中心舉行。星邁科技的聯合創始人Michael Snyder教授(斯坦福大學遺傳學系主席),張兆雷教授(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分子遺傳學系和計算機系)和李晶晶博士(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基因組中心和兒科系)分別發表了精彩的學術報告,縱論精準醫學的臨床前景。
與此同時中山大學國家中組部青年千人,擔任中山大學基因工程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的張銳教授也代表國內同行,展示了杰出的科研成果。參加會議和研討的嘉賓有來自浙大附屬兒童醫院,浙大附屬婦產科醫院、浙大附屬第一醫院、浙大附屬第二醫院、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山大學等各單位的臨床醫生,科研人員,管理專家和大健康產業的當地投資機構代表。
會議海報
斯坦福大學遺傳學系主席Michael Snyder教授
SensOmics(星邁科技)這次舉辦的研討會采用小范圍定向邀請參與的形式進行,旨在和國內外同行深入介紹和交流精準醫學在臨床的實踐和方法。在本次會議中,SensOmics(星邁科技)展示了和浙大附屬兒童醫院合作研究的科研成果,并作了詳盡的臨床病例分析。其中包括一名來自浙江衢州的今年年初就診于兒童醫院的病童。該病例臨床顯示嬰兒痙攣癥,并伴有發育遲緩,耳聾,視覺障礙等多種癥狀,從而臨床未能依據癥狀給予確診。SensOmics和兒童醫院的臨床醫生緊密合作,對該患兒的基因組進行了全面分析。通過大規模智能集成計算的全面解讀,確認該患兒在RAI1和NF1兩個重要基因位點存在致病突變,因此臨床表現極其罕見的Smith-Magenis Syndrome和Neurofibromatosis的復合癥狀。這些臨床案例的分析展示了SensOmics(星邁科技)在疾病基因組分析的專業和實力,同時也證明了精準醫學在未來臨床診斷和治療等各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朱李晨先生介紹,SensOmics由斯坦福大學遺傳學系的Michael Snyder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張兆雷教授,斯坦福大學兒科醫學系的李晶晶博士,硅谷工程師、企業家朱李晨先生聯合創立。公司旨在開發高通量實驗方法和大規模智能計算框架以實現人類復雜疾病基因組的精準解讀。公司于2016年獲得濱江區政府的重點支持,2017年落戶于錢塘江畔的亞科中心。
SensOmics的聯合創始人,斯坦福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系主任兼任基因組及其個體化醫學中心主任Michael Snyder教授,做了遠程主題演講:Managing Health and Disease Using Omics and DigData。
Snyder教授為基因組學,精準醫學,高通量生物技術等領域的世界級領袖,并為精準醫學概念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團隊曾經發明或者共同發明多項廣泛應用的基因組學技術,例如RNA-Seq, Protein Array, Genome Tiling Array。Snyder教授的研究團隊2012年在Cell雜志上發表了一個精準醫學方面里程碑式的開創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利用了可穿戴器材(wearable),蛋白質質譜技術,二代測序技術,跟蹤測量了一位實驗志愿者(Snyder教授自己)14個月的時間。在一年多的時間內,Snyder教授在固定的間隔時間內測量了他本人的多項生理參數包括體溫,心跳,血糖,血脂,代謝譜,細胞因子(cytokine)等等。
同時他又定期采集了自己的血樣,測量了mRNA與microRNA的表達譜。這些海量的生理與基因組學的時間序列數據,被進一步地與Snyder教授本人的全基因組序列結合起來進行大數據分析,進而用來解釋Snyder教授本人的健康狀況。
經過先進的大數據與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分析方法,Snyder教授的團隊成功地預測到了Snyder教授具有患有糖尿病的高風險,并確診了一次萊姆病的發病史(LymeDisease)。在本次會議上,Snyder 對精準醫學這個概念的臨床實體化做了形象地展示,充分展示了在大數據時代,臨床醫學即將面臨的巨大變革。
Snyder教授科學報告
接承Snyder教授的演講,來自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的李晶晶博士將精準醫學的理論具體化到大規模的臨床案例分析。他發表了Large-Scale Genome Analysis: From Big Data to Clinical Practice的講演,并系統地闡述了大規?;蚪M分析如何正深刻地影響著臨床的理論和實踐。李博士介紹了斯坦福大學在精準醫學的前沿進展,同時以自閉癥為例,展示了突破傳統的Genome-wideassociation study (GWAS)的必要性和開發大規?;蚪M分析新方法的重要性。
李晶晶博士在自閉癥基因組學方向的研究成果
星邁科技的另一位發起人,來自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的張兆雷教授介紹了他在多倫多的團隊利用二代測序分析進行急性與慢性白血病患者中癌癥復發與耐藥性的前瞻預測。張兆雷教授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取博士學位,后來在耶魯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現在多倫多大學的分子遺傳學系及其計算機系擔任正教授。張教授介紹了基于100名慢性白血病患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的靶向基因測序研究(panel sequencing), 將發現的基因突變分為四類,根據基因突變序列譜,成功地預測了慢性白血病患者對伊馬替尼(imatinib)的抗藥性。在另一個項目中,張教授的團隊跟蹤了104名患有急性白血?。ˋ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并接受了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在干細胞移植手術錢與手術后提取了骨髓樣本并進行了靶向測序。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在干細胞移植21天后的基因突變頻率可以用來比較準確滴預測白血病復發的幾率。這些研究結果在臨床白血病治療中有極其寶貴的應用。
與前面介紹的基因組分析不一樣,來自中山大學的張銳教授介紹了人類轉錄物組在復雜疾病的作用。在真核細胞包括人類細胞組織中,mRNA會經過多次修飾,包括張銳教授重點研究的A-I(Adenosine-to-inosine) editing. 張銳教授的前期工作證明多數人類基因會經過A-Iediting ,并且此類修飾在各類組織和細胞系中具有特異性。張銳教授在中山大學的團隊的最新結果顯示此類RNA修飾在發展癌癥早期檢測的新方法,開發新的抗癌藥物中具有極大用途。 張銳教授現為國家中組部青年千人,擔任中山大學基因工程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在回國以前,張銳教授在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
四位專家報告之后,與會代表在精準醫療應用方面展開了積極熱烈的討論。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朱善寬院長根據自己多年來的人群隊列研究成果,闡述了在精準醫學在公共衛生領域中的實踐用途。來自杭州各大醫院的醫療專家也交流了各個單位在基因測序分析方面的設想與實施方案,各位專家也表示了今后與星邁科技團隊在科研與產業化等多個方向的廣闊合作前景。高新區當地政府人才辦主要負責人也蒞臨會場,表示對公司的發展的全面支持。研討會后,與會專家參觀了星邁科技在亞科中心的實驗室與辦公場所并合影留念。
與會專家合影(左七為杭州市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愷秉)
Top